青岛汉洋国际船舶代理有限公司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44-60号 百盛国际商务中心2906 电话:+86-532-85973866/67/68 |
中海油重组山东海化十余年宣告分手 被指央地混改失败样本
2020年12月08日 00:00:00
图为山东海化集团总部大楼。记者 王文志 摄
山东海化(000822,SZ)近日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海化集团”)股权划转事宜办理完毕;潍坊市国资委通过山东海化集团成为山东海化实际控制人。至此,在划归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集团”)体系十一年后,山东海化集团控制权重新回到老东家潍坊市政府。
央企、地方国企联手混改,是改革成本最节省、国有资本放大功能最有效、保值增值和提高竞争力最明显的混改模式之一。然而,“国家120户试点企业集团”和山东省重点培育的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之一——山东海化集团,被中海油集团旗下的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海油炼化公司)收编十一年,不仅未能“背靠中海油集团这棵大树,搭上石化和海洋化工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快车”,反而一落千丈。
尽管中海油炼化公司认为“这十一年中,在多方面给予了山东海化集团全方位支持”,但是有专家和当地干部群众认为,山东海化集团痛失十年机遇期,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央地混改失败的一个样本。
被指痛失十年发展机遇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2007年,地处山东省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的山东海化集团,以资产总额162.5亿元的规模和年营业收入186.7亿元的业绩,荣登中国化工企业排行榜500强榜首。2008年,山东海化集团资产总额183.4亿元,实现收入226.2亿元,实缴税金10.6亿元。
中海油炼化公司给记者提供的材料称,当时山东海化集团行业竞争优势不明显,企业盈利能力较弱,并且资产质量不高,财务状况不佳。
2009年9月,中海油炼化公司通过国有产权划转的方式,无偿受让潍坊市国资委持有的海化集团51%的股权,中海油自此入主山东海化集团。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一官员向本报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2018年与重组前一年的2008年相比,山东海化集团资产总值缩水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下降145亿元,实缴税金减少6.2亿元,三项指标缩水、下降和减少的幅度分别为34.4%、64%和59.4%,当初的行业地位已不复存在。
在山东省潍坊市,不论是地方官员、山东海化集团员工,还是化工行业人士,都惊呼山东海化集团已痛失十年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山东省潍坊市政府自2019年初开始,正式筹划从中海油重新拿回山东海化集团控制权。
历时一年多,潍坊市政府与中海油方面经过数轮谈判,今年8月12日,中海油炼化公司与潍坊市国资委、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盐集团”)三方签署了《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股权划转协议》。该协议约定,中海油炼化公司将其持有的海化集团74.5286%股权全部无偿划出,其中无偿划转给潍坊市国资委44.5286%(原持有10.4782%股权),无偿划转给中盐集团30%。本次股权划转完成后,中海油炼化公司不再持有山东海化集团股权,上市公司山东海化的实际控制人将由中海油集团变更为潍坊市国资委。
今年10月16日,山东海化发布公告,称收到山东海化集团通知:国务院国资委下发《关于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国有股权无偿划转有关事项的批复》(国资产权[2020]539号),批复同意本次股权划转事项。
一个月后,山东海化发布公告:11月13日,接到山东海化集团通知,山东海化集团就本次股权划转事宜办理完毕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潍坊市国资委持有山东海化集团55.0068%股权,并通过山东海化集团实现对山东海化的控制,成为山东海化实际控制人。
至此,在划归中海油集团系统整整十一年后,山东海化集团控制权重新回归到其老东家山东省潍坊市政府。
不缺“最大公约数”的央地混改
在山东海化集团一角,“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牌匾蒙着一层灰尘。两年多以前,山东海化集团技术中心的“国家级”桂冠,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宣布撤销。
“一切都源于十年前的那场间接收购。”山东海化集团技术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面对记者,不免唏嘘。当初与山东海化集团同一批获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 山东省不过10家。
潍坊市国资委一位原业务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当时选择中海油集团,地方政府深层次的考虑是借助中海油原油资源和国际资本运作平台,在潍坊市“三北地区”开发中,延长海洋化工产业链条,扩大石油化工产业规模,建设全国重要的重化工产业基地。
“按照当时的设想,即便控制权发生变化,山东海化集团仍将为潍坊市创造可观的税收。预计随着中海油在潍投资、山东海化集团未来规模不断扩张,在吸收当地劳动力就业及带动支柱性产业集群发展方面,潍坊市也可源源不断地受益。这是潍坊为未来发展布下的一枚关键棋子。”这位负责人说。
中海油内部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对记者说,“事实上,当初中海油也十分看重海化集团旗下的炼油资产。作为中海油最重要的油田之一,渤海油田当时的原油年产量早已突破2000万吨,但中海油自身并无足够的炼化能力。而山东拥有20多家地方炼油企业,年产能可达3000万吨,具有巨大的原油消化能力,中海油格外青睐。”
在并购山东海化集团前,中海油高层多次赴山东考察地方炼油企业,在七家企业中,首先相中了山东海化集团,经过几轮谈判,双方正式牵手。
山东一些业内人士对记者说,中海油与潍坊市政府对山东海化集团的重组,并不是“生拉硬配”,而是基于市场的自主选择,双方联姻有着“协同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
这个“最大公约数”,体现在山东省潍坊市国资委与中海油炼化公司签订的《关于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之股权划转协议》、潍坊市政府与中海油炼化公司签订的《关于促进石化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中。根据该协议,中海油炼化公司“将海化集团炼油能力扩大至500万吨/年,力争在2010年建成炼化一体化项目”,“尽快启动从东营市港口至山东海化集团的年输油量500万吨管线项目”,“除炼油产业外,将继续发展山东海化集团的化工产业,努力将山东海化集团建成世界一流的化工企业”。
然而,“十年一觉扬州梦”。梦醒之时,山东海化集团早已处在边缘化的境地。
“石化盐化一体化”终成一纸空文
山东海化集团曾是潍坊市的支柱企业,合成纯碱、硝盐、固体氯化钙三种产品的产量十年前就位居世界第一,原盐、溴素、溴化物等八种产品的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是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也是国家六部委批准确认的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按照规划,中海油入主山东海化集团后,启动山东海化集团500万吨炼油改扩建等项目。在当地人士看来,这十年,“中海油完全背离了当初投资合作的约定”。
本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山东海化集团仅建成240万吨炼油产能,东营市港口至山东海化集团年输油量500万吨管线项目被束之高阁。已实施的240万吨炼油项目,试生产四个月后,因手续不完善,一直处于停产状态,每月亏损高达4000多万元。
地方政府对中石油接手山东海化集团后的“石化盐化一体化项目”极为重视,潍坊市政府曾专门安排一名副市长带队,到山东省发改委和国家发改委替该项目争取立项,经过八年多的努力,该项目最终获批。
对于地方政府颇为期待的“石化盐化一体化项目”,中海油曾批复山东海化集团,计划总投资106亿元,主要建设20万吨/年丙烯腈、8万吨/年环氧丙烷、25万吨/年联合法PVC改造以及石化产品质量升级。
据当地知情人士介绍,经过多次项目方案调整,“石化盐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升级改造工程基础设计及概算于2015年8月终获中海油批复,主要新建四套装置(含240万吨/年原料预处理装置)、改造六套装置,批准投资概算25.7亿元。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经发局原局长董广明说,“‘石化盐化一体化项目’不仅建设进度一拖再拖,而且投资总额、建设规模与原计划相比大幅缩水,仅仅实施了石化产品质量升级项目,20万吨/年丙烯腈、8万吨/年环氧丙烷和25万吨/年联合法PVC改造三个项目计划迄今停留在纸上,投资减少80亿元,产能减少260万吨,营业收入减少128亿元,利润减少近16亿元。”
记者从中海油集团相关部门了解到,加入中海油后,中海油“十三五”规划对山东海化集团的发展定位调整为“发展盐化工,保持现有规模,不支持化工(石化)新材料”,基本不再对山东海化集团进行大规模投入。
不仅如此,山东海化集团盐化工范畴的4万吨/年甲烷氯化物装置、5万吨/年苯胺装置、10万吨/年醋酸乙酯装置,中海油也出于“安全生产”方面的考量而陆续停止运行,直至废弃、拆除。
如此一来,海化集团成了“坛子里养乌龟——越养越缩”。2018年与重组前一年的2008年相比,山东海化集团资产总值、主营业务收入、实缴税金等都出现大幅下降。
让潍坊本土人士痛心的是,中海油项目投资计划不能履约,使得山东海化集团丧失了发展炼油产业的宝贵机会。十年间,潍坊本地的寿光鲁清石化、青州弘润石化等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抓住石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后来居上,成为行业翘楚,在规模、盈利、缴税等方面已经远超山东海化集团。
而中海油炼化公司董事长孙大陆认为,虽然山东海化集团规模有所下降,但企业财务状况得到提升;在中海油管控期间,海化集团通过深化改革和提质增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逐步增强。
海化集团“落魄”到底因何?
重组后的山东海化集团从“不受待见”,到如今的倒退乃至“落魄”,到底因何而起,从山东海化集团众多员工到潍坊市各级官员,有多种解读。
“山东海化集团的盐化工与中海油炼油主营业务关联不大”,这个“最大的理由”貌似合理,又无法令当地人信服。
国家层面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支持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支持油盐化工产品接续利用等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提出了“加强与国内外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合作,建设国内竞争力强的新型化工基地”的产业发展方向。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像山东海化集团这样能够同时拥有石化和盐化两种资源的企业并不多见,这恰恰是中海油实施“两洲一湾”战略、实现差异化竞争的一大优势,正如陶氏化学、西方化学、巴斯夫等国外知名企业,石化盐化相结合延伸出众多富有竞争力的下游化工产品。
“这至少符合中海油重组山东海化集团时‘上岸多元拓展布局’的意图,甚至与近年来针对央企提出的‘做精主业,防止脱实向虚’要求也并无矛盾。”当地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潍坊当地人只能从看得见的事实中,揣测和探寻原因。
比如,十年来,中海油委派至山东海化集团的主要负责人换了三茬,管理层临时观念强,求稳思想严重,对企业发展担当不足。上市公司山东海化作为“中国海洋化工科技第一股”,划归中海油十一年以来,未进行过任何再融资,基本让山东海化这个上市公司丧失了作为公众公司最大的融资功能。
在山东海化集团方面看来,混改后甚至出现“大企业病”层层传导。山东海化集团仅对自有资金投资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有自主决策权,凡30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须报中海油总部审批,决策程序复杂、审批过程漫长,贻误发展良机。投资仅两亿元的华龙硝铵两钠装置搬迁项目,2016年开始论证,2021年6月才能投产达效,而一般情况下,该项目最多一年即可完成全部建设;500万吨炼油扩建项目,从2010年着手实施,到2018年10月仅建成240万吨炼油产能试车,竟用了九年时间。
还有,山东海化集团人才流失严重,创新活力几乎丧失殆尽。加入中海油前,山东海化集团的炼油水平处于省内领先水平。中海油主要允许山东海化集团发展盐化工,石化人才大量流失,盐化工人才也因“体制僵化、机制不活”纷纷跳槽,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终被摘牌。
再就是“社会责任缺失”。2009年以来,山东海化集团大量处置资产,清理整合企业65家,减值41亿元,企业员工从重组时的1.7万多人锐减至目前的8200多人。近几年,山东海化集团主要以减员方式提高在岗工人工资水平,对45岁女员工、50岁男员工基本上“一刀切”办理内退,发放基本工资。同时,对于山东海化集团设备老化、碱渣处理等历史欠账,中海油以多年形成的遗留问题为由,没尽应该尽的努力去妥善解决,导致环保漏洞被国家生态环境部点名批评、督促整改,持续环保欠账导致企业发展受制,甚至新建成的240万吨炼油项目直到2020年10月份,安全环保手续也不完备。
中海油炼化公司总经理王少飞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不认可“中海油接手山东海化集团十年来不作为,影响其发展”的说法。他表示,经过中海油十年来的精细管理,山东海化集团由濒临倒闭变为具有行业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资产质量明显提升,盈利能力大大提高。
中海油炼化公司向本报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山东海化集团2009年资产负债率为73%,到2019年底,对外担保降为0,企业资产负债率降至70%。
对于这场央地混改的成败得失,双方各执一说,莫衷一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谭秋桂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海油入主山东海化集团十年后宣告撤出,强强联合未能实现双赢,山东海化集团痛失十年机遇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央地混改失败的一个样本。